买苗木搞绿化,听起来简单?去苗圃一转,看着绿油油一片好像都不错?真上手了才容易踩坑。花了大价钱买回的苗,要么水土不服长不好,要么压根种不活,白白浪费钱耽误工期。这份指南,帮你避开买苗那些常见的“雷区”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第一关:选对品种 - 别让“水土不服”毁了苗
谁说了算?设计图纸! 采购前最先确认的必须是设计文件!图纸和清单上明确指定了什么品种,你就买什么品种。自作主张换品种,就算它再漂亮,甲方不认、效果不对,也得你埋单。不清楚就问设计师或甲方。
本地苗优先考虑: 图纸允许的情况下,多看看本地或周边苗圃的苗。为什么?这些苗习惯了当地的气候、土壤和水,搬家的适应能力强,更容易活、更容易长得好。从太远地方(特别是气候差别大的区域)运来的苗,折腾路上还可能受冻受热,回家路上就半死不活了,就算勉强种下去也容易出问题。
搞清品种特性: 买之前稍微做点功课。这树喜阴还是喜阳?耐旱还是怕涝?种在马路中间吸尾气行不行?湖边种会不会被淹死?不符合它习性的地方硬种,后期伺候起来麻烦,效果也差。
别被“新品种”忽悠: 有些苗商会大力推荐所谓的新品种,吹得天花乱坠。新品种好不好,要打个问号。它在本地的实际表现如何?抗病强不强?价格是不是虚高?拿不准就优先考虑本地常用的、经过时间验证的“老品种”,更稳当。
第二关:看懂规格 - 数字不骗人,细节里有鬼
规格指标是硬杠杠: 图纸上通常会写清楚苗木的要求:树有多高(H)、树干多粗(胸径D或米径Φ)、枝条伸展多大(冠幅P)、栽植用的盆或根部带的泥坨多大(土球直径)。买的时候一条条核对清楚,差一点都不行!别只听苗商说“差不多大”。
自己动手量最靠谱: 别懒!别光站在旁边看,觉得“看着挺粗”。带上卷尺,现场量!胸径量树干离地1.3米的地方,高度从地面量到树顶最高枝,冠幅量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宽度。数字对不上,立马提出来。
警惕“脱脚苗”和“拔高苗”:
脱脚苗: 树干下半截光秃秃没叶子(脱脚太长),看着树高是够了,但实际绿量不足,栽下去效果稀稀拉拉不好看。检查分枝点是不是过高。
拔高苗: 就是那种为了凑高度,树又细又高像豆芽菜的苗。这种苗栽下去根本站不稳,遇风就倒,恢复生长也慢。要看树高和胸径的比例是否匀称,别只顾高度。
土球:活命的根本!
大小要合格: 土球直径多大、捆扎结实不结实,一定要符合图纸要求。土球太小或者散了,根就伤了,苗很难活。
土质要看清楚: 有些苗商起苗时,泥土看着挺好,结果里面混了黏性很重的土或者建筑垃圾。这种土球干了像石头板结,湿了不透气,苗根会憋死。土球得是疏松透气的壤土,最好是苗圃的原装土。
第三关:死磕成活率 - 苗好才是真的好
健康是核心: 不管品种规格多符合,苗本身不健康买了就是亏!仔细看这些地方:
叶子: 浓绿、有光泽、叶子厚实舒展。别买叶片发黄、带病斑、卷曲、虫咬得厉害的,或者大面积掉叶(非落叶季节)的苗。
树干树枝: 树干挺直(特殊造型要求除外),树皮没破、没裂大伤口、没流不明液体。树枝韧性强,用手轻轻弯一弯有弹性,咔嚓一声脆响很可能里面干了。别买树干畸形或有明显伤口的苗。
根系(重点看): 土球扒开一点点看看(看边缘),根的颜色要白或者偏浅色(说明是新长出的活根),根多且密。发黑的、发皱发干的、稀稀拉拉的、或者只有几根粗主根没什么细根的,都危险。根好,苗才活得好!
警惕“假活苗”(药水苗): 有些用药水或者特殊办法催出来的苗,看起来叶子翠绿、长势喜人,实际上根没长好或者本身很弱。这种苗种下去初期可能还行,过不了多久就蔫了甚至死掉。买苗不能只看外表光鲜,重点检查根系健康度和是否真的茁壮(不特别突兀)。
起苗运输别马虎: 最好自己盯着起苗过程,看土球挖得好不好、保护得怎么样。长途运输要用篷布遮挡好,防止风吹日晒抽干水分,途中也不能挤压或者过度颠簸。运到了赶紧卸,别在车上闷着。
必做小总结:避坑小纸条
照图买,别乱换。
本地苗,更省心。
尺寸量,亲自干(树高、胸径、冠幅、土球)。
细看根,白嫩好。
好土球,活命宝。
叶子绿,杆没伤。
运输快,防护好。
买苗是绿化工程花钱的大头,也是影响效果和成活的关键。按这份指南来,多看、多问、多量、细查,心里有底才能买到好苗,绿化效果自然有保障,也省下返工赔钱的冤枉账。